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工作动态

广西日报:民族文化浸润美丽校园——我区各级各类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1-12-16 10:05     来源:广西日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校园里的圆凳、石桌上刻着栩栩如生的壮锦、铜鼓图案,豆腐坊、藏宝阁里古朴的展品拉近了学生与农耕文化的距离……徜徉在来宾市忻城县红渡镇马蹄小学校园,不经意间总能邂逅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风景。

忻城县红渡镇马蹄小学是一所村级完全小学,也是广西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校内装饰带有浓郁的壮乡文化特色。

近年来,广西充分利用丰富的各民族优秀文化资源,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入开展,实施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工程,指导全区156所中小学校开展特色办学。通过在校园中建设文化长廊、体验馆、陈列室、博物馆等,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各民族团结奋斗建设国家、建设广西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铸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不偏移 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走在隆林各族自治县的民族学校,你会发现来自各个少数民族村的孩子非常自信地跟大家打招呼,每个孩子都落落大方。

广西的校园里,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孩子非常认同中华文化,各族孩子和谐相处、其乐融融。

隆林各族自治县是壮、汉、苗、彝、仡佬5个民族的世居之地,是我国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

自1983年起,隆林先后在高中、初中和小学三个阶段开设民族班。目前,小学、初中民族班学生每生每年分别享受生活补助600元,高中民族班学生除了享受国家规定的补助,还享受县财政补助每生每年500元。

至今,来自贫困家庭的25200名各民族学生先后进入民族班学习,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98.64%。

隆林各族自治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各族群众的教育观念发生明显转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老家在德峨镇田坝村达毛屯的彝族人黄仕章,4个女儿全部考上了大学。

“少数民族地区对教育的重视,推广普通话起到关键作用。”隆林各族自治县语言文字工作者介绍。

隆林作为广西近年来推广普通话的重点县,自治区教育厅多次深入村屯学校推广普通话。

近年来,广西把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共同铸牢各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学校作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阵地作用,所有中小学校全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教学。

2020年,广西普通话普及率为85.68%,高于全国4.96个百分点,位于西部地区前列,提前5年达到教育部、国家语委的要求。

顶层设计不含糊 抓好课程教材和资源建设

独弦琴的琴声悠扬美妙、高脚罾行走有趣刺激,热闹的课外活动引来学生阵阵欢声笑语……这是记者近日在东兴市京族学校看到的一幕。

东兴市京族学校致力于将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面对不同民族的学生,学校开设有特色的京语教学、独弦琴、京族歌舞、高脚罾等兴趣班。

东兴市京族学校在校生952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777人(占比81%),京族学生641人(占比67%),京族学生和其他民族的学生一同在学校学习,相亲相爱。

“平日里,我在京语课上都会指导学生学好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同时将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们既学好普通话,又能了解各民族的文化。”有15年教龄的初中部京语课老师施维铭说。

根据学科特点深入挖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渗透点,广西在体育、音乐、美术、语文、历史、地理等相关课程中嵌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

教材是育人铸魂的载体。广西全力推进道德与法治(思想)、语文、历史3科统编教材的使用,2017年秋季学期起与全国同步在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启用3科统编教材,2019年秋季学期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全面使用,2021年秋季学期在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开始使用3科统编教材,到2023年秋季学期将实现全区中小学3科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

在此基础上,广西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教材进头脑,每年统筹安排1500万元采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向义务教育学生免费发放。组织开发地方教材《壮美广西》《红色广西》《壮语文》《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大学生形势与政策》,切实加强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和国情区情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在顶层设计上,自治区党委、政府积极推动民族教育地方性政策法规出台。2018年,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并颁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教育促进条例》,大大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文化特色不单一 课堂教学渗透民族团结元素

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当天,南宁市武鸣区太平镇庆乐小学32名新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小学生身着民族盛装在民族团结文化长廊前,用壮语齐唱《我和我的祖国》。

庆乐小学创建于1950年,是一所壮族聚居区的村级完全小学,是广西壮汉双语教学实验学校和壮族山歌传承基地,学校现有一到六年级9个教学班,98%以上的学生都是壮族。

别看这里的学生人小、年纪小,本领可不小。他们人人懂唱一首山歌,人人都会一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人人都会壮汉双语。

学校把唱山歌、跳竹竿、抛绣球、滚铁环、打陀螺引进课堂。采用内容一致的壮汉两种文字教材,教学用语采用壮语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校园内,上墙的文字全都有壮汉对照两种文字。

除了庆乐小学,广西的其他民族中小学同样发挥民族文化育人的作用。决明子、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南宁市新兴民族学校创设“壮乡百草园”,栽种特色中草药;贵港市覃塘区蒙公民族初中建设“那博物馆”,学生学习广西稻作文化;东兴市京族学校将民族歌谣、民族乐器引入美育课堂,创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方式;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开发了抛绣球、竹杆舞、民族健身操等10多项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并成功将武术、踢毽子、抛绣球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进南宁市体育中考项目。

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李清先介绍,广西各地中小学校以当地的文化资源感染学生,在民族文化教育中宣讲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努力营造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通讯员 周仕敏 本报记者 刘 琴)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