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 星期二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工作动态

【每月名师】扎根边关 诠释教育者的本色——记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黄平化

2024-01-26 16:50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黄平化,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正高级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届广西“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培养对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自治区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参加工作30余年,始终扎根边境少数民族教育一线,以“让每一个学生都闪亮未来”为教育的起点,致力于“阅读—想象—思维—表达—写作”五层级转化教学研究,先后在区内外巡讲近200场次,用实际行动践行“教育是一生的追随”的座右铭。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广西特级教师”“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民族团结模范个人”“崇左市建市二十周年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他所带领的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等30多项区级以上荣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办好中等师范教育”的政策,让黄平化成为一名中等师范生。1989年7月,黄平化分配到边远山区的一所乡村小学任语文老师,接管的第一个班级共有43个孩子,其中留守儿童就有36个。面对山区孩子渴求的目光,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时也充满了动力,由于大部分孩子的父母不在家,他自然代替起家长的角色。每天早晨他都会早早进入教室,仔细地聆听着每一位学生的朗读声;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他与孩子们一起运动,成为这些孩子成长的陪伴人,成为他们最美的遇见。那段岁月,黄平化接触的都是广西农村的普通老百姓家庭,他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是下一代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基层的教育经历,让黄平化读懂了农村留守儿童内心的渴望,深谙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的需要。

矢志不渝扎根边疆教育

从教34年,黄平化多次收到其他地区抛来的前往任教的橄榄枝。他的爱人工作单位在南宁,家人也都在南宁,他有很多次机会结束两地的分居生活,他也曾经动摇过,但回想起立志振兴国门教育的那份初心,看到孩子们那渴望的眼神,被需要的那种感觉时时充斥着他的脑海,于是,调动的念头一次又一次被浇灭,反复纠结后,他选择了“大家”,选择了坚守。经常有朋友问他,放弃大城市不去,放弃改变命运的机会,偏要留在三尺讲坛教书,后悔不后悔?他表示,他很清楚自己喜欢做什么,自己最需要做什么!

从乡村教育做起,抒写这条教育的人生轨迹,黄平化用了30多个春秋。近年来,作为自治区名校长团队领航人,他跋山涉水,累计行程8000多公里,走遍边境线的110多个教学点开展调研和教育帮扶工作,用青春和汗水浇灌自己钟情的“强教兴边”事业。在群众眼里,他是一位富有亲和力的“引领者”,在同辈的眼里,他是一位充满激情的“工作狂”,在师生的眼里,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贴心人”。黄平化与他的团队以校本课程建构为起点,着力建构“DI教学模式”,重构小学生学习场景,并以此为基础,全面推进课程整体育人。

锐意进取绽放杏坛人生

黄平化立足于教学实际,聚焦真问题,下足真功夫,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打造一支和谐共进的专业型教师队伍;他实施“五子工程”,为教师发展引路子、压担子、搭台子、扶梯子、树牌子;他以“缘起、重建、夯实、精进”四个关键词激励边境地区的教师快速成长。他成立的“春风化语”名师工作室,吸纳了110多名市内外骨干教师参加。近10年来,黄平化所带的团队先后有16个项目入围自治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有41个课题被纳入自治区规划课题,有5个教育案例被教育部列为全国优秀教育创新案例。

为寻找边境教育的突破口,从2015年起,黄平化统整学校育人体系,建构校本课程,经过几年的“打磨”,一部凝聚全体教职工智慧的《六维博睿课程》应运而生,践行着他的博睿教育之梦。近几年,黄平化和他的团队受《中国教育报》、东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教育研究院之邀,先后参加“课改中国行”“课改前沿”“粤桂基础教育高端论坛”“国际教育共生论坛”等活动。2021年7月,黄平化作为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推介人,通过线上向全国直播课改成果,让全国同行听到来自祖国南疆边关的课改之声。

教育在黄平化的心中就是一首诗,越吟味道越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这句诗正是对黄平化这份坚守情怀的最好的诠释,扎根和坚守只为赢满园春色,这就是痴心不改教育梦的黄平化。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按回车键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Shift + 1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