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的重要论述,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和加强膳食经费管理有关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强力推进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努力打造学生舒心、家长安心、社会放心的“校园餐”。
一、强化监督问效,细化过程管控。一是全面落实“两个责任”。严格学校食品安全“包保”制度,由市领导担任学校食堂包保领导,聚合属地政府、行业主管部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力量,定期对学校食堂、食材供应商等进行专项检查,现场办公逐一调度、逐一解决问题。二是鼓励社会参与监督。积极邀请我市“两代表一委员”、新闻媒体等作为社会监督员,组织开展18期“随机查后厨”行动,随机抽取中小学校作为“随机查”的对象,重点检查学校食堂相关资质、安全责任落实、人员健康管理、食品采购储存和食品安全培训等情况,实现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监督社会共治。三是发挥家长监督作用。健全家长委员会监督机制,推动全市中小学校成立校园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保障家长参与招标采购、陪餐用餐、质量评价、安全检查、收支公开等重大事项监督。联合市纪委监委开展457 场“家长开放日”活动 ,通过问卷调查、走访陪餐等形式,让家长亲身体验专项整治工作成效。聚焦餐食浪费问题,推出“线上点餐系统”,多渠道收集学生、家长意见,提升饭菜质量。截至目前,实行线上点餐制的学校普遍增加5个以上菜品,得到师生和家长的广泛好评。四是推行“互联网+监督”。加大“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力度,实现24小时全天候监控和实时智能抓拍、有效预警,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达100%,让学校食堂后厨“晒”在公众监督的“阳光”下。
二、抓实源头治理,深化标本兼治。一是坚持自主经营。持续落实中小学食堂自主经营的要求,建立食堂专账,独立开展会计核算,确保膳食资金专账专用。目前全市学校食堂非营利性供餐网络基本形成。二是推动食堂标准化建设。首创“色标管理+无水厨房”管理模式,规范“三防”设施配备安装,守护校园“舌尖上的安全”。目前全市已推动662家学校实施标准化色标管理,覆盖率达93%。三是坚决严查“校园餐”贪腐。聚焦采购环节谋私贪腐、贪污侵占挪用膳食经费、盘剥克扣校外供餐单位导致“校园餐”质次价高等问题,积极扩宽线索来源,注重从日常监督、信访举报、部门移交以及北海12345政务服务平台等渠道梳理问题线索。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以来,12345平台、信访部门转送食堂管理、收费管理等问题工单数较上年同比下降33.8%。同时,向食材供应商、家长、教师等公布举报电话,形成强力震慑。四是创新推动“十个严禁”落地生效。按照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指引,通过学校食材供应商集体培训、约谈提醒、发出倡议等措施,着力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亲清校企关系。制定严禁通过行贿、围猎、打招呼等方式谋取中标或不当利益;严禁扰乱市场,哄抬物价,私下串通涨价;严禁提供虚假的食材来源证明、检测报告等信息或证明文件等包括价格、质量、管理方面的“十个严禁”要求,作为食材供应管理硬约束,有效规范学校食材供应商经营行为。截至目前,共约谈提醒全市学校食材供应商552家。
三、扎紧制度笼子,夯实责任链条。一是保障学生、家长切身利益。遵循成本补偿和非营利原则,完善多方参与的食材询价定价机制,组建由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学校负责人、食堂管理员等组成的食堂管理领导小组,每两周一次深入辖区内具有一定规模的食材供应点开展实地询价工作,保障食材采购价格合理。饭菜定价标准经食堂管理领导小组综合考虑学生营养需要、运营成本、居民可支配收入等因素研究制定,并实行价格公示。二是“小切口”推进专项整治。围绕专项整治工作,在制定《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等8类29项制度的基础上,通过运用行动学习法、学校改革试点等举措,进一步研究完善《北海市学生家长参与学校食品安全民主监督制度》以及《北海市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规范化管理流程图》《学校资金收入流向监管流程图》《学校资金支付流向监管流程图》等3个流程图和系列制度机制,强化食品安全民主监督,实现资金管理流程可视化,切实提升制度执行力。三是甄选优质供应商。健全学校食材供应商评价和退出机制,制定《学校食堂供应商服务情况量化考核评价表》,联合校园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等按照合同约定和管理规定,采用量化打分形式,定期对食品安全状况、食材供应价格、服务态度、经营资质、票据质量、投诉情况等进行考核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定期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在采购或合同履行过程中违法、违规、严重违约等行为的供应商,实行“一票否决”,禁止其参与未来的食品采购配送。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