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题 > 经验典型

广西师范大学:优化“三个课堂”,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实效

2017-07-10 00:00
【字体: 打印

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以第一课堂的思想政治课建设为核心,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三个课堂”,形成系统化、立体化的育人课堂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学、真信、真用、真行”目标上苦下功夫,扎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实效。

一、锻造“第一课堂”,在“学科+改革”上下功夫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第一课堂”,是全方位合力育人的主渠道。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以生为本”,扎实抓好“第一课堂”,坚持不懈地着力推进教学团队和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深化学科研究,打造最强教学理论支撑

高质量的教学必须有强势学科支撑。为了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学科支撑作用,学校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区域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及方法研究”、“近现代广西革命历史研究” 等4个学术团队,打通原来以教研室为主的管理体系,管理方式由“层级化”向“扁平化”转变,实现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科研中有团队合作的“双轨”管理体制。同时形成了以谭培文(40年代)、钟瑞添(50年代)、林春逸(60年代)、汤志华(70年代)等为代表的老中青结合、梯队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每个年代均有学科领军人物,保证思政教学队伍的主体力量,也带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的跃升。近5年来,本学科人员在《中国社会科学》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学术论著30多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项,承担省部级项目60多项;研究成果获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广西社科成果奖等奖项近50项。

(二)关注教学方法改革,建设最受欢迎思政课程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因课施教”、“因师施教”和“因生施教”有机结合,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注重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一是改革教学方法。我们创造性地开展了基于“问题+选题+课题”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性教学改革,把课题专题讲授、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性教学三者有机结合,广受学生欢迎。二是转化话语体系。通过举办“博学论坛”,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开展专题式教学辅导培训,帮助教师树立“把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的教学理念。三是改革教学评价方式。从2015年起改革全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方式。即由原来期末考核的:平时成绩15%+研究性学习35%+期末考试50%,转变为:平时成绩15%+研究性学习35%+网络考试30%+期末笔试20%,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考试,同时也将教师从繁重的批改试卷任务中解放出来,把更多时间投入到提高理论修养和开展科学研究上。

二、夯实“实践”课堂,在“课外实践+骨干培养”上出实效

做好第一课堂建设的同时,我们还积极推进第二课堂的拓展建设,形成育人的系统性合力。

(一)注重课外深化,构建知行合一的“实践”课堂

一是增设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针对不同课程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开设了湘江战役纪念馆、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恭城红岩村、桂林鲁家村、草坪新农村等26个教学实践基地,开发了湘江战役、红军长征过桂林、桂林抗战文化城等红色体验式课程,由青年教师与大学生担任课程主讲人,使师生在“讲”与“做”中深化政治理论学习。二是开展“乐群”公益实践活动。为充分把思政课堂教学引向深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学校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考核体系,规定学时学分,使社会实践制度化、规范化,以保障在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率达100%。结合我校校训精神,我校以乐群文化为内涵,着力实施公益志愿社会实践活动,使之成为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实践课堂。十年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学生接力的形式打造了小蚂蚁(艺术教育)、小黑板(国学教育)、小课桌(关爱教育)、小蓓蕾(女性教育)、小天平(普法推广)等近20个“小”系列爱心服务团队,使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培养厚生益众的情怀,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三是着力培养“中国声音传播志愿者”队伍。我们发挥学校国际交流优势,在青马工程骨干学员及思政课程学习优秀的学生中广泛培养选拔汉语教学志愿者以及文化传播志愿者,目前,我校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印尼玛琅大学、越南河内大学共建孔子学院,近3年来派出180名左右的志愿者到泰国、印尼、塞尔维亚等国家从事汉语教学工作,每年均在孔子学院和留学生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巡演和体验活动,每年组织师生开展文化传播课题研究,2016年学校青年教师开展研究的课题《当代中国政治话语权在东盟国家的传播与认同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通过先进文化的体验、学习、研究和实践,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形成文化认同、价值认同。

(二)注重朋辈辐射,构建骨干培养的教育载体

一方面,成立青马工程培训基地。我们着力推进普遍教育和骨干深化培养相结合的教育方法,重点在青年教师和学生中培养一大批“真学、真懂、真信”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骨干,发挥青年骨干在广泛教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此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育效果。2010年11月,广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基地落户我校,学校根据青年骨干理论学习规律,推出了“双师、双教、双岗、双育、双选、双网”“六双”培养体系,开设了12个模块50门专题教学。7年来,将近2000名师生参与了“青马骨干”班地学习,发挥了青年骨干的理论学习示范作用及影响力。另一方面,大力扶持“红色社团”建设,依托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骨干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漓江廉洁文化社、邓小平理论读书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协会、博士研究生理论宣讲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大学生骨干班等社团,通过开展“新西南剧展”校园戏剧活动、“红色经典”音乐会及校园快闪活动、 “独秀”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第二课堂,把红色文化与校园活动充分结合,把思想教育蕴涵于艺术表达中,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化于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里,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打造“互联网+”课堂,在“平台+内容”上拓空间

在做好课堂教学、实践教育的同时,我们还打造“互联网+”课堂,着力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多渠道、多层面、多形式开展丰富的网络育人工作。

(一)抓“平台”建设

一是建设了思政课网络考试平台。在网络学习的基础上, 2015年在全校推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考试的模式,截至目前有将近9万人次学生通过网络考试。二是打造特色学习平台。学校党委紧跟时代步伐,采用“互联网+”新模式,在全区高校率先开通了“两学一做”党员自学自测系统,建设了“月牙学堂”微信公众号线上线下学习平台,通过线上学习、知识竞答、微信学习签到等形式,使全校师生将近10000人次使用该系统,促进了随时随地自主学习党建基础知识。三是构建全媒体宣传平台。为保障思政工作对师生的全覆盖,我们构建新闻网、校报、广播、微博微信、手机报等全媒体立体宣传格局,并开通QQ公众号、天天快报号、今日头条号、“月牙学堂”理论学习平台,上线《独秀手机报》,动态编发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各类资讯近3000条,学校官方微信号2016年累计阅读数超过66万,宣传受众超过10万人,传播力超过了79%的运营者。

(二)抓“内容”建设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动“触网”,开发网络课程。2015年秋开始实行在部分院系新生中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OOCs教学,在易班平台开设了《形势与政策》网络课堂,还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课堂结合课程内容采用微电影、电子书、微视频、艺术作品创作等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用网络语言说好思政话题,主动设置网络议题,增强思政话题的互动性,我们在网络平台上推出了“青年之声”,“两学一做·青言新语”等话题,学生阅读及参与话题讨论超过400万人次。三是发挥好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互联网+传播效果,我们对校园重大活动进行网络视频直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视频直播网络观看人数累计超过30万,有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

在 “三个课堂”的引擎作用下,我们形成了“课堂与课外紧密结合,全面覆盖与骨干培养紧密结合,线上与线下紧密结合”的思想政治教学新模式,我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效果不断呈现:在学科建设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走在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领先行列,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并列第八,学院在全国400余家马克思主义学院中排名第18,是唯一一个进入前20的西部地区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成员获得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思政课教师代表广西参赛连续获得粤桂滇琼赣五省区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一、二等奖以及国家级教学课件比赛二、三等奖等30多项。在课堂评价方面,在教务处组织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中,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评价优秀率高达92%,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全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问题+选题+课题”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性教学模式成果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列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培育项目。在社会影响方面,《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对我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新西南剧展”这一“课堂+舞台”爱国主义主题文化活动得到了新华网、《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网、广西日报等十余家主流媒体持续关注和报道共计22篇;“小”系列志愿服务公益活动范围不断扩大,2016年12月20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以《数万学子的“小”服务“大”情怀》为题报道我校志愿者服务事迹,提升了社会影响力。学校成为首批“青马工程”全国培训研究基地的28所高校之一,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对我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进行了重要批示,学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六双”培养经验案例入选团中央学校战线优秀案例50强。学校共青团官方微信账号“独秀青年”多次进入全国高校共青团微信榜单前十强,多篇稿件进入全国稿件前三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将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建好、用好“三个课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建设“双一流”大学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为培养坚定的马克主义者做出新的贡献!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