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题 > 经验典型

广西医科大学:深化“德医交融”育人模式 着力打造思想政治工作品牌

2017-07-10 00:00
【字体: 打印

2015年,我校实施“德医交融”育人模式以来,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既给学生带来了思想政治理论与医学科研成果结合的新视角,又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今年学校党委紧紧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地方医科大学的目标,继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德医交融”育人模式改革,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化德医交融思想认识,凝聚立德树人的育人共识

学校党委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的办学理念,把德医交融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位置,着力加强全校教职员工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切实把德医交融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之中。

一是提出“重教重育重学”育人理念。面对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以及人民群众对医学人才和医疗服务的新要求,学校党委响亮地提出了“重教重育重学,成人成才成功”的教书育人口号,提出了“建设让大学生受益和满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念与目标,着力“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二是凝聚“德医交融”育人共识。学校党委大力推进“德医交融”育人模式,在德与医“交的渠道、教的方式、融的手段”下功夫,深入挖掘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的精神养料,促使德与医同向同行、有效融合,引导广大教师凝聚育人共识,处处以生命为重的意义之维,以发展为重的能力之维,以心理为重的情感之维,共同去关注学生成长成才的各种需求,帮助学生健康发展,切实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实现医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价值统一。

二、深化主渠道建设,发挥“德医交融”课堂育人功能

学校党委强化课堂主渠道建设,着力发挥思政课堂与专业课堂的育人功能,改变思政理论学习与专业学习的“两张皮”现象,共同努力构建从课堂教学到自主学习、从实践探索到成果展示的“四板块”知行统一教学模式。

一是构建“德医交融”的“双课堂”主渠道平台,发挥课堂育人的价值引领功能。一方面,加强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主要通过组建“思政教师+临床专家”教学团队,整合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开放的视野和创新的思路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着力让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讲深讲透医学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让课堂教学真正“实”起来、“活”起来、“动”起来。如,在原理课上开展“问题解析式”教学,开展鼻咽癌放疗并发症防治的矛盾分析、先心病介入治疗的认识论思考、地中海贫血预防措施的价值评价……,通过医学大家之口作出了颇有医学特色的权威解释,医学案例跃然纸上、辨证思维入脑入心。另一方面,制定了专业课的教学和育人“双大纲”,要求教师在专业课堂教学发挥育人功能,引导医学生领悟生命真谛,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塑造人文精神。如,在学校的医学专业课上,老师都会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和学生一起尊称遗体捐献者为“大体老师”,和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图文影视资料,还带领学生与遗体捐献者座谈、慰问捐献者家属、参加追思会,引导学生敬畏生命。

二是构建自主学习提升平台,着力培养医学生的独立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主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平台,充分发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首先,确定以医相关的自主学习主题,其次明确自主学习要求,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分工合作,撰写小论文、制作PPT课堂分享。其次,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多学科背景教学团队做了认真、具体的指导,教会同学设计自主学习方案、撰写小论文、制作PPT及撰写讲稿,强化学生合作意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医学批判性思维能力。最后,在同学们分享自主学习成果基础上,上课教师进行点评,带着问题引导学生领悟医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和内涵,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是构建以赛促教为抓手的实践教学平台,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两年来,学校党委强调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每年举办全校性的“德医交融” 实践教学作品展示大赛。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门课,分别以“我的道德日与法庭旁听”、“寻找身边的感动”、“走进历史”和“图说原理”为子主题,展示社会教学活动的作品和成果,这两年陆续产生了“六点半的一附院、兵之法、哲之思、医之道”等优秀作品。同时,学校在建设好第一课堂的基础上,开发好第二课堂,引导医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乡村,每年寒暑假组织医学生开展三下乡实践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们将思想政治理论与医学知识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医学成果,解读医疗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升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学校实施“德医交融”育人模式以来,教学效果突出,理论成果丰硕。主要是思政课课堂教学得到学生肯定,评教优秀率70%以上;科研、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14年获批建立“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广西医科大学研究基地”,近三年来,共获得了9项省级课题立项,出版专著两部,共发表论文40篇。

三、深化育人工作机制,构建“德医交融”协同育人体系

学校党委强化育人工作机制,努力建立健全让教师想教好、能教好的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德医交融”多学科协同育人体系。

一是建立“引进来、带出去”的“项链模式”,建立多学科师资协同育人机制。一方面,组建了包括思政课专任教师、学校党政领导及医学教学科研工作者、临床医务工作者在内的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梦之队”,让医学专家、学者走进思政课堂,运用医学大家的传播力、影响力和解释力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让医学专家学者“带出来”,把他们讲授思政课的经历和感受去引导年轻的或其它专业教师参与育人工作,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二是组建以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干部为主体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主动触网、善于用网、借网育人,借助网络平台主动发声发言,发挥专业优势进行释疑解惑,传道树德,主动传播医大好声音和医大好故事,传递医学正能量。三是建立健全“学业导师+辅导员+班主任+学长导航”制度,形成全员育人体系。着力打破思政课堂教师‘单兵作战’传统,将教师单兵作战变为团队作战,让每门课程都育人、每位教师都承担育人责任,时时处处体现‘大医精诚、医者仁术’的思想,不同岗位的教师都要做出表率,引领学生的成长。经过两年的努力和实践,学校正逐步建立“德医交融”的育人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课三位一体,所有课都上出了“思政味”,所有老师都挑起了“思政担”,初步构建了全员、全课程、全体系育人的“大思政”教育体系。

四、深化队伍建设,打造一支让学生满意的育人工作队伍

学校党委注重育人工作队伍培养,强化思政教师队伍与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建立育人工作队伍分层培训模式,实行对外输送、校级、院级的分层次培训教育,着力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

一是规定新入职的教师必须在学生工作岗位锻炼一年,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二是通过“引进来”。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教授来校为教师作报告、讲座,传递先进的教书育人理念;三是通过“走出去”。每年选派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教师去党校、985高校等单位交流访学;如,实施辅导员国内(海外)知名高校研修挂职项目。从2012年起,学校每年都选送一定数量的学工干部赴国内(海外)知名高校进行跟班学习。截至目前,共选送2人次赴海外知名高校研修学习、28人次赴国内知名985高校挂职学习、3人次到教育厅等上级部门跟班学习,挂职学习覆盖率达80%。又如,2016年,一附院党委组织党务干部、中层干部等育人骨干780人分批次、全脱产、封闭式地到自治区党校开展党史、党性、思政教育培训,强化广大教职工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这些不仅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工作队伍、党政干部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而且也增强了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堂的育人意识,增强了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和育人水平。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