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聚焦 > 广西“双减”工作专题 > 新闻观察

广西融水:“双减”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

2022-02-02 14:10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春节临近,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第三小学寒假总结会上,校长陈智玲宣布了一个好消息: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全县2021年第四届校园艺术节,罗可书等11名同学获得美术类一等奖,是各小学中获得一等奖人数最多的学校。另外,学校还有梁颖和张嘉慧同学获得柳州市禁毒绘画、融水县主题漫画比赛一等奖的好成绩。

丹江中学樊奕辰老师(左三)为学生讲解诗词

第三小学学生能够在美术类各项比赛中获得佳绩,是因为学校非常重视美育工作,特别是把剪纸这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列入了学校重点课程,每周三和周四各安排了一节课,许多同学积极参加学习。学校还非常重视师生的作品展示,在校园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优秀的剪纸作品,进来就能享受“剪纸大餐”。

第一小学的学生在上古筝课

融水苗族自治县是一个有苗族、侗族、瑶族、水族等12个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县。融水苗族自治县除了常态性的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之外,还着重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化建设,借此机会培养学生爱国爱传统文化情怀。目前,融水苗族自治县内各学校(含幼儿园)立足本校的工作实际,分别开设诗词、书法、武术、剪纸、舞狮、蜡染、古筝等课程,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技能。

第三小学韦晓春老师(右)在指导学生剪纸

“孩子们非常喜欢学习织锦,每次上课都按时来,而且一学就会,这项‘非遗’技艺后继有人。”在融水苗族自治县苗家小镇小学附近设立工作室的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唐巧英欣慰地说。唐老师的工作室周末向学生开放,许多学生来上织锦和刺绣技艺课。

苗家小镇小学是2019年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建立而建设的学校,招收搬迁户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苗家小镇小学为高质量的开设民族传统文化课程,聘请了四名持“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证书的老师,分别定期到学校教授织锦、蜡染、竹编、拳术、侗歌四个内容。

“我县共有‘非遗’传承人205人,有不少人在学校兼职授课,让这些优秀文化得到真正的传承。”融水苗族自治县“非遗办”主任马克华介绍。

和睦中学的学生表演舞狮

融水苗族自治县思源实验学校,是由一家基金会资助建成的新学校,招收了不少来自脱贫村的学生。学校把武术、舞狮、蜡染等传统技艺列入课程。在体育馆里,一名初二年级的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把手上的棍子耍得呼呼作响,一招一式虎虎生威。这名学生叫余嘉梁,从初一年级开始就跟师傅学习了武术,是同类学生的佼佼者。“我师傅可厉害了,据说他曾经撂倒过一名跆拳道教练。我要跟他认真学习武术,将来当一名警察,保护一方平安。”余嘉梁充满崇敬地说。他所说的师傅姓廖,是一名民间武师,今年71岁了但身手依然矫健,获得过中国武术协会授予的“中国武术叁段”称号。学校专门聘请他来上舞狮和武术课,每周一至周五的下午各一节。

思源实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武术

“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深入执行好‘双减’政策。各学校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开足开齐课程,因地制宜把传统文化、科技文化等内容课程化,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获得更多有益的知识。”融水县教育局基础教育股股长张雁婷在布置工作时这样强调。(融水苗族自治县宣传部 梁洲 供图)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