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聚焦 > 广西“双减”工作专题 > 工作动态

自治区教育厅关于推广第二批“双减”工作典型案例的通知

2024-08-14 20:31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市、县(市、区)教育局: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各地积极响应,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有效减轻了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进一步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各地继续探索创新、深化“双减”工作成效,挖掘和推广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与做法,现将第二批“双减”工作典型案例印发各地,供学习借鉴。

附件:第二批“双减”工作典型案例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202485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第二批“双减”工作典型案例

一、南宁市上林县“一体两翼”模式推进科学教育,助力“双减”增效。借助均衡教育政策建设了标准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实验室166间、信息技术教室130间、科学器材室89间,并为科普室配备无人机、航模飞机、壁挂式科学馆、古仪器模型等设施,为科学教育阵地扩容增色。在开足科学常规课程、演示实验课程基础上,以科学教学为主体,开展科技活动、参加科技竞赛为两翼,开发校本主题活动、社团活动和科教融合课程,推进科技小论文、科学实践活动、科技发明创造等项目式学习。采取专职加兼职形式配齐配全科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234人;鼓励青年教师申报成为县级、市级科技辅导员;常态化开展科学学科专题研讨会,设立师徒结对、以研促教,研教并进模式,组织参加各类学科教学能力比赛,提升教师科学教学水平。与科学院、科技馆合作,菜单式点单科普体验课和科学实验,促使学生“走出校园学科学,走进社会看科技”。(案例申报单位:南宁市上林县教育局)

二、桂林市培智学校探索5G技术融入生活数学教学,提升智障学生生活技能。学校充分利用5G移动互联技术手段,在数学课堂中创设适合大龄智障学生的“生活购物”教学情境,演示如何使用人民币或扫码支付,导入“认识小数”“认识价格”“认识人民币”新课课题;同时每天在课堂上设置小超市,让学生模拟日常购物情境,反复练习和操作实践,强化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能力,激发学生解决问题欲望,树立自信。(案例申报单位:桂林市培智学校)

三、南宁市大联小学依托“七彩”课程推进课后服务创新实践。学校分年级、分层次统筹搭建“一心两翼六和”课程架构,即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班级活动和社团活动为两翼,“和雅、和智、和美、和健、和敏、和善”的“六和”课程,推进“七彩和正”课后服务体系建设,做优校本课程,开设第二课堂,健全“单双结合”全程跟踪课后服务评价,让课后服务由单一变为丰富、由固定变为可选、由宽泛变为聚焦。(案例申报单位:南宁市良庆区教育局)

四、桂林市平乐县源头镇中心校构建“文体结合”课后服务体系。学校遵循“少而精、分类别、重素养、育习惯”的原则,优化作业设计;因地制宜,挖掘、拓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艺课后服务项目,将竹竿舞融入到大课间活动;带领学生外出体验生活,设计特色劳动作业,形成“作业辅导+课外活动兴趣活动”乡镇课后服务新风尚。(案例申报单位:桂林市平乐县源头镇中心校)

五、南宁市武鸣区城厢镇第三小学探索多元化课后服务管理。学校提供3+22+30+5三种形式自主选择“作业辅导+特色社团”课后服务,开设88个作业辅导班和67个特色社团,“学校教师+社会第三方培训机构专家+社会专业人士”强化师资配备,由学生、家长网络投票遴选出学生喜爱、家长肯定的特色项目进入社团课程菜单,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教师和学生参与率分别达到了97%89.6%。(案例申报单位:南宁市武鸣区城厢镇第三小学)

六、桂林市桥头小学“五心方法”+“三结合”促进非遗赋能课后服务。该校通过音乐、体育和美术课程引入了桂林曲艺、舞龙舞狮、石画和拓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聘请一批非遗传承人和专家作为教师,同时邀请了大学教授和教科所专家提供专业指导,确保教学质量。通过成立领导小组和编写校本教材,保障了特色项目的有效实施。该校探索出“五心工作法”和“三结合”教学策略,促进了学生能力提升和学校特色发展,并学校通过建立文化长廊、文化室和广播站,以及与博物馆等机构合作,多渠道展示和宣传学生的学习成果,有效推广了非遗文化。(案例申报单位:桂林市桥头小学)

七、贵港市覃塘区实验小学探索劳动教育创新实践作业。学校结合地方特色,创新设计“幸福筑梦课程、幸福寻梦课程、幸福追梦课程”劳动教育三大课程和“一粒种子的幸福旅行、那乡茶韵劳动创福、厨神成长记、乐在指尖衍纸手工”劳动实践项目等跨学科融合劳动实践作业,把劳动教育与家庭、社会紧密结合,多渠道评价劳动成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塑造基本劳动品质。(案例申报单位:贵港市覃塘区实验小学)

八、贵港市平南县官成镇中心小学聚焦劳动教育促成长。学校利用晨会、班队会、综合实践课、科学课、午间课等,在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的“劳动”主题活动,在学生思想意识里根植劳动观念。开辟“劳作园”,班班划分劳动区域,让学生亲手种植、管理、收获蔬菜,增强劳动体验感。同时加强“家校合作”,让学生从父母、亲人身上学习生活技能,尝试完成收纳、打扫卫生等居家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案例申报单位:贵港市平南县官成镇中心小学)

九、桂林市胜利小学积极探索“一个体系、两处基地、三条路径、四个走进”劳动教育实施路径。通过构建包含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课程体系,以及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升级了“胜利耕种园”和“丰收乐园”两个劳动基地,开发了“食·耕·创”三艺校本课程,涵盖二十个主题,如烹饪、农耕和传统工艺,通过三条实践路径:烹饪技艺学习、农耕实践活动和传统工艺制作,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和创造的机会。此外,学校还开展了“四个走进”活动,包括劳模、农技师、工匠和劳动教师参与,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劳动教育体验,助推了“双减”政策的提质增效。(案例申报单位:桂林市胜利小学)

十、桂林市临桂区环湖小学创设环保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特色作业实践。该校作为“桂林市垃圾分类试点学校”与“自治区民族团结示范校”,创造性地推出了“物尽其用开民族团结之花”特色作业实践项目,该模式以“六个一”的策略实施,包括发布主题任务、查找资料、激发创意、搜集废旧物品、完成作品创作以及提供展示交流平台。学校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利用废旧物品创作出反映民族乐器、少数民族服饰和民族建筑等文化元素的作品,以此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环保意识,并加强亲子间的沟通与合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案例申报单位:桂林市临桂区环湖小学)

十一、桂林市临桂区城区第三小学实施歌曲歌谣活动,提升了英语教学质量。该校依据新课标精准设定活动目标,分层设计教学任务,适配学生实际。学生以课本剧、英文歌曲展现自我,丰富校园文化,开展课堂教学比赛,营造愉悦氛围,促进高效学习。通过鼓励学生改编创作歌谣,巩固语言,增进文化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学生素养。(案例申报单位:桂林市临桂区城区第三小学)

十二、贵港市港北区港宁小学推进实践育人探索活动。通过创建“播美园”劳动实践基地,整合教育方法,构建实践活动,如割稻谷,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技能和创新精神。活动涉及学校、家庭和研学基地的多方合作,强调学生作为主体的参与和体验。评价体系涵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以促进学生的成长。通过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习惯,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案例申报单位:贵港市港北区港宁小学)

十三、贵港市港南区瓦塘镇鹿山小学探索“三个实践”变革学习生态,建设学习共同体。为激发学生潜能,提升教学质量,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学生参与班名、班歌等文化元素设计,举办特色文化节,增强学生归属感和创造力;设计人性化学习课程,如个性化晨诵、生日关怀,强化情感联结,营造温馨自主的学习环境;推动家校社合作共育,建立阅读学习共同体,开展共读共演活动,增进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家庭间的互动与理解,形成教育合力。学校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了家长与学校的紧密合作,共同应对学生成长中的挑战。(案例申报单位:贵港市港南区瓦塘镇鹿山小学)

十四、贵港市港北区郁林路小学创新措施,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课堂教学。学校创新性地开展了“遇见非遗”系列活动,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活动围绕剪纸、竹节人制作、桂平南拳学习、客家山歌传唱、油纸伞与扎染等传统非遗项目展开,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为确保措施有效执行,学校采用“1234”工作模式:把握传承与创新的核心理念,坚持文化教育与技能培养并重,强化学生兴趣、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同步提高,并落实非遗传承与课程设置、课外活动、家校合作及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非遗教育体系。(案例申报单位:贵港市港北区郁林路小学)

十五、桂平市光明小学探索数学学业质量评价减负增质策略。学校创新数学学业质量评价体系,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构建了即时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三大板块,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实时激励学生,建立“集星存折”记录学生表现。评价体系涵盖计算能力、数学思维、交流合作等多方面,采用星级评定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特色活动如“计算小达人评比”和“结对助学”等,既注重评价知识掌握也关注学习态度和习惯。同时,无纸化游考测评以趣味方式检验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案例申报单位:桂平市光明小学)

十六、桂林市龙隐小学积极构建“三维五育成长”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该体系涵盖核心素养、结果评价和实践评价三个维度,包括7项一级指标、28项二级指标、112项观测点。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评价,每月生成学生“成长画像”。评价方式包括师评、互评、家长评,激励方式多样化,设有特色文创用品兑换方案。学校还通过APP实时监控学生发展情况,为教师教育教学提供反馈,促进教育质量提升。(案例申报单位:桂林市龙隐小学)

十七、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教育局教研室创新实施“31335”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计划。通过管理规范化、完善化、长效化“三化”策略,强化教育品质。重点聚焦调研精准、督查规范、细化指导三环节,及培训、教研、成果三聚焦,达成作业管理、课后服务、课堂教学品质、教师专业及区域教育五提升。建立制度,推进“E3255”作业管理与“E66”数字资源建设模式,确保“双减”工作落地。加强督查视导,精准掌握学校情况,常态督查并细化指导。纳入研训体系,深化教研改革,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汇聚品质课堂资源。这一系列举措有效推动了高新区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赋能“双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案例申报单位: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教育局教研室)

十八、北海市海城区教育教学研究室开展素养指向的364海城课堂新样态区域实践。构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双线混融的“校本教研—联片教研—区域教研—跨域教研”教研机制,健全“三级二线一体化”研训机制(即:县区+集团+学校三级拉动、行政+业务两线并举,教学+教研+培训一体化互补共生),推出“海城名师微讲堂”“海城名师优课堂”系列讲堂,全力打造 “互联网+”名师支撑的区域学科协同教研和名校主导的校际学科教研,实现区域优质教育的传递和领航。(案例申报单位:北海市海城区教育教学研究室)

十九、贵港市港北区贵城街道西江小学规范作业管理制度。以“大单元备课+大单元作业研究”为核心,推动校本教研,提升教师作业设计和研究能力。实施了“五项管理”运行机制和作业分层管理,确保作业内容和总量的合理性。学校推广了多元化作业设计,如分层作业、实践性作业和跨学科融合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案例申报单位:贵港市港北区贵城街道西江小学)

二十、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中心学校创新举措,推进作业改革。学校基于“桥”文化建设和养成教育设计理念,实施“管”“控”“培”“精”“评”“展”六步互通的创新举措:完善管理制度,实施作业公示控制总量,强化教师业务学习,推行作业分层设计,规范作业批改与评价,定期展评优秀作业,有效解决了作业布置“一刀切”问题,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升教学质量。(案例申报单位: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中心学校)

二十一、桂林市复兴小学创新实施“一个任务情境+N项主题活动”分层作业设计,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校设计了四种类型的作业:梳理型、体验式、合作型和拓展探究型,以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同时强调知识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梳理型作业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体验式作业结合生活激发表达欲,合作型作业强化团队协作与沟通,拓展探究型作业促进跨学科探索与深度学习。在不断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强调通过实践活动和创新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案例申报单位:桂林市复兴小学)

二十二、桂林市窑头中心校探索阳光作业“一二三”管理机制。该机制明确减负增效这一目标,建立学科作业设计和班级作业管理两个团队,创新内容多样化、布置分层化、评价精准化三项机制。学校通过集体研讨,聚焦学科素养,设计“量少质精效优”的作业,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作业设计。评价体系覆盖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案例申报单位:桂林市窑头中心校)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