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聚焦 > 广西“双减”工作专题 > ”双减“在行动

“双减”工作典型案例

2024-12-23 09:28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1.百色市右江区教育局引进校外优质资源。全区20所非寄宿制学校实现了课后服务全覆盖,3万多名学生参与。为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严格遴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从办学资质、师资配备等多方面设定准入门槛,并规范准入程序,确保优质资源进得来。出台管理办法,通过规范准入门槛、程序、日常监管、收费管理和退出机制,确保服务质量。目前,共遴选出参与课后服务机构79家,签约入校特长教师116名,课后服务项目日益丰富,包括游泳、器乐、书法、机器人等体艺和科学课程,以及独具民族特色的麽乜手工、粤剧、舞狮等课程,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广泛欢迎。(百色市右江区教育局)

2.贺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以区域网络教研推动小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该研究所联合三县两区的力量,指导教研员利用网络平台共建共享数字备课资源,通过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教师备课需求,并确定了服务备课和资源共享的工作重点。教研员引领教师学习作业设计讲座,研讨英语作业,并在“八桂教学通”平台建立“HZ小学英语”群组,实现280名教师的资源共享,建设400余件数字备课资源,为不同地区的英语教师提供了公平参与市级教研的机会,提升教师备课效率和学科育人质量,探索了大范围教师共同教研的新路径。(贺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3.贵港市平南县教研室推动优质作业资源共享。主要做法包括开展作业专题研究行动,依托区级课题进行研究,全县有175个集体课题和128个个人课题申报立项,广泛动员教师参与。教研室强调学习课标、研究教材,将作业设计策略与教学实例相结合,出台《平南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试行)》,规范作业设计要求。同时,积极开展作业专项课题研究,构建“以练导学”的单元作业设计思路,将作业设计与教学研究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通过“单淘汰”形式进行作业设计比赛,促进作业设计质量的提升和创新。(贵港市平南县教研室)

4.桂林市临桂区城区第二小学聚焦美术社团校本教材开发与实践。学校美术组老师紧扣新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编撰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校本教材》系列丛书,作为学校美术教材的扩展与延伸。该系列教材共六册,涵盖了《趣味简笔画》、《创意粘土画》、《装饰画》等多个系列,内容丰富多彩,旨在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教材经审批同意,作为课后服务美术社团的校本教材使用。学校还出版了《七色花》系列美术电子画册,展示了学生的优秀作品,提升学生自信。(桂林市临桂区城区第二小学)

5.桂平市西山镇城西小学多措并举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学校实施“三实、三有”管理举措,即宣传落实、推进务实、措施扎实;组织有力、管理有序、工作有效。通过政策宣传、活动宣传、收支公示、家校合作等方式,确保课后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结合学校“木棉文化”特色,在课后服务中融入国防、德育、阅读、创客等“木棉4+N”特色课程体系,并聘请专业外教人员,开设足球、绘画、编程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学校还制定完善应急预案,达成了学生舒心、家长放心、教师用心、社会安心的“四心”目标,获得广泛好评。(桂平市西山镇城西小学)

6.钦州市子材小学积极开展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学校严格执行劳动课程计划,每周开设劳动教育课,并开展《快乐劳动十分钟》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教育内容涵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分为家庭劳动、校内劳动、校外劳动三大模块,包括“水稻种植园”、“空中菜园”、“菁彩厨房”、“开心农场”和“雅墨池”等实践场地,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劳动。学校还结合日常表现与阶段性综合评价,建立日常表现与阶段性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以竞赛的方式进行效果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钦州市子材小学)

7.贵港市港南区木松岭学校以打造劳动教育基地为抓手,积极推进“双减”工作。学校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开发了艾草种植园和蔬果种植长廊两大劳动基地。与校外企业合作,学校开辟了16块小园地的艾草种植园,让800多名师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并举办了“艾美食制作大赛”等亲子活动,增强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促进家校共育。启动了“一班一品”蔬果种植项目,利用“青松文化长廊”下的区域作为劳动基地,配备了125个种植箱,让1400名师生参与。活动包括校外技术员的种植培训、家长陪同的乡村种植体验,以及种植知识班会和成果分享,帮助学生掌握种植技术,学会观察记录,并通过写作巩固学习成果。学校同步开发相关劳动教育课程,以植物种植养护与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切入点,注重跨学科学习,实现劳动教育与德育、科技的融合。(贵港市港南区木松岭学校)

8.南宁市第十四中学教育集团实施劳动教育课程化改革。学校依据相关指导纲要和意见,针对初中劳动教育的碎片化、资源匮乏和缺乏常态机制等问题,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化改革,建立完善的劳动课程体系和实施机制。通过模块化架构,学校创建包括劳动认知类、生活劳动实践类、生产服务实践类等三大模块群,共13个课程模块,总计约350课时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创新构建了“基地共建”“资源共享”“家校共育”的“3T”融通平台,与20多家院校和企业合作,共建30个课程基地,研发42门必修与选修课程,编制《“劳动+研学”课程菜单》,拓展了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学校还制定了《南宁市第十四中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南宁市第十四中学劳动课程纲要》,确保劳动课程的常态化落地和规范实施。(南宁市第十四中学)

9.贵港市平南县平南街道中心小学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学校结合学校“乐育”文化,深挖本地非遗文化资源,将非遗文化的教育与传承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通过课后服务课程开设了民间编织工艺、木工、民族大鼓、葫芦演奏、剪纸、书法等非遗文化课程。学校精心组织,确保人员和经费保障,打造了民间编织工艺坊和鲁班创客坊等教学设施,并聘请了非遗传承人作为校外辅导员,提升教师艺术素养。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传承教育活动,如油纸伞长廊、绣球长廊、民族艺术展览室、民族风情小吃校园展等,并将民族非遗体育运动项目融入体育课。同时,依托课后服务,打造了特色传承课程,如民族编织工艺课程和木工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学习传统工艺。(贵港市平南县平南街道中心小学)

10.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中心小学探索低年级学生无纸化评价。学校针对低年级学生好奇多问、喜爱游戏的心理特点,创新性地设计了无纸化游园式学业评价模式。通过精心策划,将数学等学科知识融入“森林寻宝”闯关游戏中,设置了神机妙算城、图形探秘场、争分夺秒营、问题密钥岛等四大关卡,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闯关中成长。该模式不仅考察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注重发散学生思维、丰富学生词汇、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中心小学)

11.桂林市临桂区临桂镇花堽小学实行“畅玩10分钟+运动课间”活动。学校关注学生的体质管理,学校针对课间活动时间短、设施不足等问题,以数据驱动改进育人方式,运用结构化思维,从时间、场地、玩法三个维度系统架构“畅玩10分钟+”,形成“三有三可”的动课间实施机制。聚焦“学”和“玩”双要素,研发畅玩项目群,实现学与玩的相互促进。同时,学校鼓励学生展示和分享课间活动成果,实现学习、游戏、评价的一体化。(桂林市临桂区临桂镇花堽小学)

12.贵港市港南区八塘街道中心学校探索“三个六”教育实践。学校实施六项管理制度、六条措施和六个融合策略:加强作业管理,实行公示、举报、统筹、减负承诺、审批及规范要求等六项制度,确保作业量适中、质量高。采取心理疏导、师德建设、打造精彩课堂、抓实课后服务、基础过关等六条措施,助力教师赋能成长。注重将“双减”工作与常规管理、五项管理、五个一管理、五育并举、课堂革命及家校协作等六个方面有机融合,确保学校持续发展。(贵港市港南区八塘中心学校)

13.桂平市南木镇中心小学探索体育改革发展路径。学校积极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实行体教融合育人策略,确保学生每天校内锻炼一小时,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并通过花样项目和个性化体育作业提高学生的锻炼热情和习惯。搭建了展示平台,举办趣味运动会,改变家长观念,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利用地域特点,建立校内游泳培训基地,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和游泳技能。学校还开设了28个特色社团,包括11个体育类社团,深度融合课后服务和体艺科技节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桂平市南木镇中心小学)

14.桂林市临桂区麓湖小学推进项目式学习激发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学校积极搭建科创教学平台,提供合作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科创能力。设置多个学习项目,如创意编程、微视频、科技运动会竞技项目等,以提高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能力。在科学课堂上,老师通过提出富有现实意义且有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创能力和综合素质,包括价值观、科学思维、团队合作、探究实践和责任感。教师团队跨学科合作,吸纳有兴趣的老师共同学习先进理论知识,探讨科创活动开展,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索。开创PBL科创教学模式,编纂校本科创活动手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老师的科研能力。(桂林市临桂区麓湖小学)

15.桂林市永福县第二明德小学开设“1+N”课后特色课程。学校针对农村小学教学模式陈旧和学生作业负担重的问题,拓展了校内外课程,确立了“实践活动助推提质增效”的核心理念。学校依据学生特点、教师特长和学校特色,统筹开设了“1+N”课后特色课程。其中,“1”指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前往研学基地参加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N”指开设了语言表达、非遗文化传承、艺术审美、科学益智、体育健康等5大类课后延时课程,涵盖了经典阅读、明德讲书、太极功夫扇、彩调、航空航模、武术等20多个兴趣社团,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桂林市永福县第二明德小学)

16.北海市海城区第三小学探索将“山口杖头木偶”非遗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实践模式。学校通过课堂、社团及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将“山口杖头木偶戏”深度融入教育体系,携手市非遗保护中心成立“非遗传习基地”,聘请专家定期宣讲,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实践。同时,学校将山口杖头木偶文化融入各学科教学,开展了木偶戏剧艺术团、绘画社团、DIY服饰制作和木偶研究坊等活动,覆盖5000多名学生。同时,学校自主创编了《二十四节气》《粉墨登场谱春秋》《春江花月夜》等校本戏剧剧本,结合山口杖头木偶戏与经典诵读,以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内文化生活,提升其文化艺术素养和文化自信。(北海市海城区第三小学)

17.南宁市澳华小学实施“小主人课堂”模式。学校创新教学形态,采用“二反思三实践”研课模式,通过不断实践、反思与总结,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推行“四步学习法”,即“自主思→合作研→多元悟→拓展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校还设立了“五亮评价模式”,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效率,以评促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作业设计方面,学校注重习惯、心态、品德的“三维养成”,设计体验型、合作型、探究型作业,融入育人原则,规范学生言行举止。(南宁市澳华小学)

18.桂林市大埠中心校因地制宜开展数学学科教学活动。学校针对农村三年级学生特点,开展了自主探究数学问题的创新教学活动。活动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周安排学生上台讲解数学应用题。教师们精心制定活动计划,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并加强指导,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活动环节包括精心分组、自由选题、充分准备和大胆讲解,同时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加强家校沟通和定期总结经验等措施来保障活动的成效。(桂林市大埠中心校)

19.桂林市平乐县平乐镇第一小学开展菜单式特色作业实践。学校联合各科教研组,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了分学段、跨学科、强实践、提素养的特色作业活动菜单。作业内容涵盖阅读、学科融合实践、体育与劳动等多个方面,旨在引导学生静心规划假期生活,积极参与有益身心的实践活动。通过“书香假期”读书活动,推动家庭亲子阅读,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学校还设计了如“我眼中的家乡”“爱我家乡 净美平乐”等主题作业,鼓励学生走出家门,走进社会,拓宽视野,提升综合素养。(桂林市平乐县平乐镇第一小学)

20.桂林市阳朔县实验小学实施“3+N菜单式”课后服务模式。学校积极响应“双减”政策,创新实施“3+N菜单式”课后服务模式,其中,“3”代表3天以完成课内作业为主的课后服务,学校优化作业设计,减少机械性作业,推动探究性和自主性学习,实现作业形式多样化和分层布置,因材施教。“N”则指多元化特色课程,包括16种课程如“非遗陶艺”、“舞动人生”等,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学校还建立了3000亩的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种植蔬菜草药等劳动实践活动,实现“以劳育人”。学校还打造特色体育项目,以陶艺、编程、机器人社团带动多个艺术社团,促进“五育并举”育人成效。(桂林市阳朔县实验小学)

21.贵港市港北区贵城街道三合小学探索英语学科作业改革。学校英语教师团队立足学科特色,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情特征,设计了集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为一体的英语特色作业。作业包括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贯穿于学生的寒暑假、单元常规学习和节日主题活动中。通过精心设计、精细分层和精确定位等策略,学校充分发挥学生活泼好动、动手能力强等特点,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同时,学校还成立了英语沙龙社团,为学生提供英语学习环境,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助力学生高质量完成英语特色作业。(贵港市港北区贵城街道三合小学)

22.岑溪市实验小学实施“三有”“三点”“三新”作业管理策略。在作业设计上,学校注重创新,实行“三有”管理策略,即有新规、有策略、有时效,确保作业设计既符合教学要求,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学校注重优化作业结构,实行作业管理的“三点”减法,即减少作业总量和家长负担,通过分层设计和多样化作业类型,实现作业量的合理控制和质的有效提升。在作业评价体系上,学校创新运用“三新”评价模式,构建包含师生即时评价、家校协同评价和奖励性评价在内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反馈,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时效性。(岑溪市实验小学)

23.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梁村小学探索航空科普教育特色课程的实践与研究。学校引入“放飞梦想”航空科普课程,利用校内外资源,提供专业培训和教学材料,并通过“互联网+双师课堂”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航空科普知识。在课程开发上注重系统性和层次性,设计了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航空科普课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制定教学内容。课程结合理论与实践,融合实践操作、探索研究和知识学习。学校还组织学生观看“天宫课堂”,普及航空知识,激发航空梦想。在特色课程实施上,学校将航空科普与德育、科技活动结合,举办风筝节、科技节等,为学生提供动手和探索机会。同时,打造航空文化氛围,如布置航模教室、设计航空知识墙,让学生在环境中自然吸收航空科普教育。(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梁村小学)

24.南宁市明天学校创新教学模式推进劳动教育。学校结合线上线下教学与基地实践,开发了“三园两馆”(百花园、百草园、百果园、非遗传承馆、家政体验馆)的劳动实践基地,并整合社会资源,打造“四三”劳育模式。学校开设了“三主题、八系列、二十四类”的劳动教育选修课,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感悟劳动价值。通过“五个一”活动(每日劳动任务、每周劳动课程、每月项目学习、每学期劳动表彰、每学年劳动展示),学校夯实了劳动教育主题,并强化了学生的劳动意识。此外,学校还利用校外资源,构建了“劳动教育+综合实践+研学活动”的课程体系,让学生体验农业劳动和民间工艺制作,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南宁市明天学校)

25.南宁市园艺路学校开设多学科融合手工兴趣课程。学校根据学生和家长需求,以手工制作为切入点,结合数学、美术、音乐、物理、科学等学科特点,开发了包括创意航模、创意灯笼和精美扎染艺术等手工制作课程,逐步构建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型课程三级课程体系,不断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同时,学校通过“课程节”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如作品展览、活动展演等,完善课后服务课程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后服务。(南宁市园艺路学校)

26.桂平市西山镇中心小学四举措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学校通过课程化设计课后服务内容,构建了多元“3+N”课程点单模式,其中“3”指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类作业辅导,“N”指创客科技、体育技能、艺术教育、语言技巧、劳动实践等五大类别共36门非学科类素质拓展课程。采取“4+1”模式,即四天作业辅导加一天素质拓展,并通过“点单式”选课、“走班式”学习,尊重学生个性化选择。优化教师队伍,整合校内教师特长与校外优质资源,通过聘请校外专业师资,拓宽社会实践课程。同时,学校还建立科学考评机制,通过日常巡查、成果展示和教师评价体系,不断提升非学科课后服务质量。(桂平市西山镇中心小学)

27.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新华小学多举措推进劳动教育。学校创新性地打造了校内劳动基地小课堂和校外研学基地大课堂,将清洁区、花圃、劳动基地等校园角落转变为学生的劳动场所,确保“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将劳动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计划中适当渗透劳动教育。同时,积极与村委会沟通合作,开发“法制小公园”和“产业基地”作为劳动研学基地,组织学生参与实际劳动,锻炼劳动技能。学校还改革了劳动教育评价机制,通过“魅力小将军劳动争章”活动激励学生,提高了学生劳动的积极性。(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新华小学)

28.贵港市平南县贵城街道小江小学优化课后服务、创立特色课程。学校通过优化作业时间、思维导图阅读法、实践活动等设计语文作业,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究、分析问题和解决困难的能力,并确保学生大部分作业能在课后服务期间完成。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和家长意见,推进“两时三站”课后托管服务,即每个工作日提供至少2小时的课后服务,确保服务时间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学校还通过创编、开展训练乒乓球的“一操一歌一名言(名人、故事、精神)一技能”的方式,打造乒乓球特色体育品牌,有效提高学生技艺,培养其团队精神、拼搏精神和健康意识。(贵港市平南县贵城街道小江小学)

29.玉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实施AI双师编程教学实践项目。该项目通过“AI学习引擎+线上智能教师+线下辅助老师”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教学服务。依托该项目,学校加强了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优化了校园网络。通过多元化培训和专家指导,学校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编程教师骨干团队。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学校改进教学方式,设计合理作业内容,并构建全景虚拟智慧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学习体验,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学校科学布置了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实现了因材施教,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还不断探索和开发多样化的教学设计与案例,形成了一批可供借鉴和推广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模式以及校本课程和典型案例。(玉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30.柳州市少年宫推行“情暖童心”流动少年宫项目。该项目以“把少年宫开到孩子的身边,推动校内校外教育深度融合”为理念,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多方联动,为学校兴趣课程开发研究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项目紧密结合实践探索、五感激发、亲近自然、关爱成长等教育工作,发挥志愿团队专业优势,为乡村学生提供音乐、舞蹈、美术、科技等特色课程。此外,柳州市青少年宫还自主研发了多类型实践教育活动课程,如小创客搭建班、小工程师班等,为校内教育提供了有力补充。(柳州市少年宫)

31.南宁市邕宁区第二小学探索以研学为核心的教育创新实践。学校通过制定科学的研学计划和建立多元化合作模式,明确教育目标,多样化课程内容,合理安排时间,与学校、社会机构和企业合作,科学遴选研学地点,整合教育资源,确保项目有序高效开展。在课程体系上,学校创新性地开发了包括科技、文化、艺术、历史和生态学等领域的多样化课程,并推动跨学科教育,强调实践和体验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学校还加强了研学旅行评价体系建设,通过数据收集、评估分析和持续改进,确保研学项目的质量不断提升。(南宁市邕宁区第二小学)

32.贵港市港北区木兰河小学发掘本地资源,开展主题式劳动教育活动。学校以“劳逸双馨‘减’出美好”为主题,充分利用“木兰小农场”和“艾满园”等劳动实践基地,开展种植艾草、制作艾粑、义卖艾草等活动,传承本土文化。通过开展“唤醒味觉的记忆”、“春日‘趣’野炊 共享好‘食’”等户外劳动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亲近自然、磨练意志,体会劳动的乐趣和价值。充分利用地理优势,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六八村田地学习农耕知识,帮助其理解二十四节气、农谚等农耕劳动规律性,深化对农耕活动价值与魅力的认识。(贵港市港北区木兰河小学)

33.北海市海城区高德小学致力于打造特色非遗文化课程。学校通过“作业辅导+特色活动”的课后延时服务,推出了合浦角雕课程,并邀请校外非遗专家来校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传承非遗文化。建立了合浦角雕工作坊,并与北海市非遗中心合作,邀请传承人参与指导,共同开发系列特色课程,每月举办展示活动,促进传承人与学生的深度互动,加强社会课堂与校内课堂的衔接。学校还举办非遗主题班队会、比赛和展演等活动,并结合艺术节、科技节等契机,将非遗传承教育与学校劳动、艺术、科技教育成果展示相融合,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教育形式。(北海市海城区高德小学)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